人物介紹 - David Hockney


Tate Britain館內裝置藝術

在四月底五月初的時候,飛了一趟倫敦,為了就是Tate Britain展覽David Hockney的全面作品展。其實也是因為這段期間,對於藝術,包括插畫繪畫、攝影、設計、到各個形式的創作,感到無可解釋和無所適從的困頓,在每日每日狹隘而瑣碎的網路行銷設計工作裡感到厭倦和產生自我質疑,好像要淹死在快速變化的網路洪流中。

我渴求那緩慢探尋、摸索的藝術世界,我想念那種dynamic的生活感,對創意抱持開闊心態的人們、那種為生活現實努力而同時能真實面對自我創作的態度。這些形容好像很抽象,但這是我在台灣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的感受 - 藝術人各自各自地形成小圈圈,每個圈圈有著特殊而雷同的氣息,每個圈圈又不太相往來、甚至相斥。少了流動的靈魂和對話,時常可見謾罵、卑微感和酸文化。也許這就是臺灣(或亞洲)追求一致歸屬感的文化?我不知道,但我確實深深為此困擾。但話說回來,臺灣的藝術生活是如此艱難,如果不各自成圈、是不是就更難存活呢,究竟是為什麼、哪裡出了問題?

離題了。總之因為這種讓人窒息的感受,我在某天晚上就心一橫買了機票。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就是皮帶勒緊一點、輸入卡號、請個假就好了,就是取和捨。

這次Tate Britain網羅Hockney六十年創作生涯中的繪畫、速寫、版畫、平面攝影及動態攝影,讓大家一窺這位年近80歲、被譽為英國20世紀中數一數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是如何地觀看和思考世界。

整個展間依照他的創作時間歷程區分,隨著時空地點與生活的轉移,David Hockney不斷改變他的創作方式及風格,也不停探討「觀看的方式」;畫作裡的人物眼神和位置透露彼此關係、又或者是與觀者的關係;而我們所看到的繪畫結果、和藝術家所看到的又是一樣的空間嗎?從一份訪問中,Hockney曾表示:「……你不可能同時看到物體的全部,而是隨著你移動(身體行走或眼睛)的時間看見完整,我是這樣覺得。在一個空間裡,你如何結束和我從何開始,是我覺得最值得探討的地方,這比探索外太空還要有趣太多了……」


(上圖左:A Bigger Grand Canyon,畫面中從左至右的視角其實是將雙眼/雙腳移動中、所看見的世界觀,試想將自己移動中所看見的景觀攤平展開畫下來,有點像是廣角攝影的概念,但又不全然是。)(上圖右:A Bigger Splash,David Hockney搬到美國加州之後,創作了多幅和泳池有關的作品、也是Hockney最為人所知的系列作品。和英國家鄉很不一樣的風景,加洲家家戶戶必備的游泳池(在英國是奢侈品)、明亮耀眼的陽光(也是英國奢侈享受)、相對乾燥多樣的植被……大量影響了Hockney的創作用色和風格,他也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居住於此。)

想到在Kingston學習插畫時,工作坊課程的Mar也曾帶領我們這樣的觀看和創作方式:打破空間限制、把連續性的時間軸攤平畫在一張紙上。關於在學校學習的插畫課程、找天有機會再來好好做筆記一番。只能說,插畫創作是一輩子需時時刻刻學習、實驗和精進,連Hockney都實驗一輩子了,你怎麼能怠惰停滯?或者那句老話,「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努力」,又怎能不好好振作往前走?

展覽內無法拍照,有點可惜。但是Hockney已經在我記憶中住下來了。這段短暫的旅程記憶當然不只Hockney,還有許多、會在心中停留好久好久的觸動。

非常謝謝友人S讓我窩在她的小而精巧宿舍,讓我得以在這段旅程有棲身之地、和每晚溫暖的傾訴 :-)

Using Format